致敬!身边的共产党员

字数:4516 2024-10-13

  编者按: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能堪重任的栋梁之材;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解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他们用满腔热忱、实际行动展现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无私无畏的广大共产党员用信仰举起精神的火炬,用实干树起永恒的丰碑,他们在平凡岗位践行人民至上的信念,在广袤大地播撒信仰的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以最诚挚的感情,向身边的共产党员致敬!


  王桂芳:一个人的孤独与一群人的幸福

  本报记者 郗海琴


  75岁的王桂芳与共和国同龄,入党50年的她,不识字只认定一个道理:“党让我干啥我就干啥。”10月8日中午,坐在院子晒太阳的她感慨道:“身体毛病越来越多了,再也干不动了。”“妈,你过去吃苦受累,现在也该歇歇了。”儿子李军安慰母亲说。说起过去,王桂芳告诉记者:“我是敬老院院长,是厨师,还是护工,一天忙得不停脚,晚上12点前没睡过。”

  1985年,宜君县高楼洼乡(现属太安镇)成立乡敬老院,36岁的凉水泉村村民王桂芳被相中来敬老院照顾老人。“当时敬老院里有7名老人。”王桂芳回忆,“敬老院有院长、会计和我3个人。”因敬老院工作辛苦,不到一年,原院长、会计先后离去,敬老院的经营陷入了瘫痪。“我干吧,总不能让老人没人管。”年轻的王桂芳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这一挑就是28年。28年里,她是院长,是厨师,也是护工。

  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绝不给组织添麻烦,是王桂芳一直坚持的原则。“那时候经费紧张,有困难就自己想办法解决。”王桂芳说。因此,她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种粮种菜,养猪养鸡,让老人们能吃饱吃好,敬老院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收秋,我儿子、女儿,娘家的兄弟都被我喊来帮忙。”

  28年里,王桂芳被“拴”在了敬老院,离开她,老人们的生活就没了着落。“老父亲去世时我没在跟前,28年没在家里过过除夕。”对于亲人,王桂芳感激的同时,也很内疚。据王桂芳的儿子李军回忆,有一年除夕夜,姐姐领着他和弟弟到敬老院找母亲,希望她能回家过年。当时王桂芳在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因为放心不下老人,最后她又让姐弟3人自己回家了。

  2013年,太安镇敬老院撤销,64岁的王桂芳光荣退休了,但她舍不得离开敬老院,独自在这里生活了近10年。因为在敬老院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埋着她“送走”的43位老人。这些老人生前王桂芳精心伺候,亡后妥善安葬,如今已白发苍苍的她每年清明节必会来这里扫墓。

  2023年,因身体疾病,王桂芳被儿子李军接回家里养老。回家后,她爱坐在院子里向邻居说敬老院的老人们,也常常自豪地说:“我把党交给我的工作干好了。”


  李云南:让每一位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张芳


  “群众选我当村书记是信任我,我要对全村的父老乡亲负责。”这是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云南常说的一句话。

  20多年来,他带领马咀村大力发展产业经济,让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水泥村”再到“旅游度假村”的转变。李云南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陕西最美劳动者等多项荣誉。

  1999年9月,李云南当选马咀村党支部书记;11月,当选马咀村村委会主任。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烂摊子,他跑机关、进院校,请行家到村里实地考察论证定项目,最终确定了“修路、整田、修库、架电、建园”5大发展措施。

  李云南的辛苦付出,家人看在眼里,劝他不要当这个“村官”,一年到头辛苦不说还落埋怨,何必操这份闲心呢?他跟家人解释说,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农田改造丰产增收,村办企业让农民有了稳定收入,但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条件依旧没有得到改善。于是,李云南带领专家到欧洲考察调研,用欧洲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修建了68栋欧式两层单元“小洋楼”,村民们搬出窑洞住进新房,人人兴高采烈。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李云南深知要实现长久富裕就要办好教育,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他筹集资金,选址新建村里的小学,让师生搬进了明亮的新教室。村民们称赞说:“支书啥事都能和咱们想到一块,啥心都能操到点子上。”

  在马咀村村民眼里,李云南这位典型的“先富带后富”的能人,是全村人奔向小康之路的主心骨。看着今非昔比的马咀村,有些人说“多亏了李云南”,可李云南却说:“马咀村的发展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哪有马咀村的今天。一人富了有啥意思,乡亲们都富了那才是真正富。作为共产党员要时刻听从组织的召唤,时刻记着群众的利益。”

  如今,李云南正带领着马咀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奋战,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振兴马咀村,让村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史燕燕:坚守在生命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 郗海琴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是市人民医院南院区产房副产长史燕燕的答案。

  10月9日,阳光透过窗子照在洗浴盆中的婴儿身上,史燕燕小心地捧着婴儿,清洗、擦干、按摩、包裹,一番温柔的动作结束后,原本哇哇大哭的婴儿舒服地进入了梦乡。

  “当时我有别的选择,但见证生命的延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年,刚参加工作的史燕燕选择了最苦最累的妇产科,在这里她已经坚守了22年。22年来,一万余名宝宝在她手中平安降生,她守护着群众的幸福,将苦和累留给了自己。

  “是什么让你一直在坚守?”

  “是守护母婴平安的初心,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她回答。2020年,史燕燕因在抗疫工作中表现突出而光荣入党。“我是党员,也是副产长,只有冲在前,干最苦最累的活,才能带好队伍,做好工作。”这也是她的选择。工作中,她是温柔的护理者,用微笑和爱心守护母婴健康;帮带中,她是“严师”,会毫不留情地指出科室年轻人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她是无法陪伴孩子的妈妈,经常缺席女儿成长的重要时刻。史燕燕的努力得到了多方认可,她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抗疫先进个人、铜川市三八红旗手、第五届铜川好人等荣誉称号。

  2022年,史燕燕被选为中共铜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党代表。同年12月,史燕燕一线代表示范工作室挂牌后,她更忙了。每到一线代表示范工作室接待日,她总是第一个到达,认真听党员、群众、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并处理;每周一早上孕妈妈课堂开放日,史燕燕都会抽出时间参加,给孕产妇及家属进行科普宣教,普及一些孕产及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在助产士门诊,她和资深助产师一同为孕产妇提供产前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节假日,她和同事们忙着去社区、广场等地方开展义诊活动,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据悉,史燕燕一线代表示范工作室挂牌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0余场,服务患者群众8200余人次。

  “作为党员、产房助产师,我肩负着守护母婴安全的神圣职责。在我心中,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瞬间都是最珍贵的时刻。我将始终牢记使命,坚守初心,以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更多家庭带来喜悦与希望。”未来,史燕燕仍选择坚守在生命最开始的地方。


  姜兴健:把幸福“火种”留在村里

  本报记者 郗海琴


  今年是姜兴健在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工作生活的第7个年头,说陕西话,吃油泼面,穿老布鞋,这个曾经媒体报道中的“扶贫新郎”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驻村第一书记。

  2018年3月,姜兴健被陕西科技大学选派到王石凹村驻村扶贫。当他喝到有浓重漂白粉味的窖水时,暗下决心:“我是带着为老乡做实事的情怀、带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来的,再苦再累都要坚持。”

  “只有和村民打成一片,才有为群众做实事的基础。”姜兴健告诉记者。为更好融入群众,姜兴健穿上旧衣,没事就找老乡谝闲传。驻村的第一年,姜兴健以家宴代替婚宴结了婚。驻村的第二年,他修了陕西科技大学王石凹村党员教育基地、村文化广场,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找到了种植连翘的致富路子,让王石凹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2%。

  2021年2月,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姜兴健选择留在王石凹村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一直想为村里留下些什么,很多事刚有起色,我时刻放心不下。”

  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后,姜兴健依托每周例会、结对帮学、送学入户等方式,充分调动村里党员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65岁的老党员雷新民长期驻扎山上看护连翘,“90后”年轻党员程路返乡,成了村里致富的“领头羊”。为更好培育致富力量,他牵头创建“印台区第一书记产业联盟”,聚集全区50名驻村第一书记,为地方留下了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

  留下能致富的产业。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姜兴健多次去连翘种植大省山西调研,积极整合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下沉,在王石凹村开展区域特色中药材连翘检测项目、连翘茶精深加工项目等,把小连翘做成致富的大产业,形成了“千亩中药材”产业品牌。据悉,2023年,王石凹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0万元,村民分红超过50万元,7年前喝窖水的王石凹村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示范村。

  “很高兴能为这里留下一些帮扶资源,即便我将来离开了,王石凹村也会越来越好。”是的,这是一名青年党员交出的服务群众的答卷,姜兴健用7年的青春,给这个山村种下了幸福的“火种”。


  王梦辰:心贴心做好群众工作

  本报记者 张芳


  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是很多社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新区锦园社区党委书记王梦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头发清爽地梳在耳后,眼中总是流露着温柔的笑,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为民解忧的重任,冲在了社区治理的最前沿。

  这几天,王梦辰正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开展“邻里齐相聚 共贺国庆节”主题活动,并邀请了辖区1949年10月前后出生的居民共同参与。“我是1949年10月21日出生的,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同祖国一起庆生,我特别激动、特别开心。”75岁的王菊瑛老人说。

  锦园社区的睦邻会客厅里好一番热闹景象,辖区的书法爱好者自发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拿出来交流,共同抒发着对祖国的祝福。“我孙子也是学国画的,段老师这个作品画得真好,能让我拿回去给孩子学习借鉴吗?”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段建军老师的作品最受欢迎,现场他还将几幅水墨画赠予了小区居民。

  要把社区打造成一个舒适、和谐的大家庭,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浓浓的温情。“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对社区的服务还满意吗?我核实下家庭成员信息,有需要帮忙代办的,您跟我说。”10月9日早上,王梦辰又和往常一样忙碌起来,整理居民诉求、接听咨询电话、巡查社区环境卫生……自进入锦园社区工作以来,她整天“泡”在社区里,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尽心尽力地服务好每一位社区居民。

  扎根社区,王梦辰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方法、新路径,创新社区管理好模式、好机制,才能打造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朝着这个目标,王梦辰不断总结经验,带领锦园社区一班人,探索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化共建、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共治”工作模式,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打造事和解、人和睦、家和谐,资源整合、人力聚合、发展融合的和合锦园品牌。

  如今,锦园社区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居有睦邻、劳有所业,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