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 兜底线 擦亮铜川“幸福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 焦悦 朱敏 郗海琴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关切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民生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增砖添瓦。
一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在社区,老人们吃上了老年食堂实惠美味的饭菜;在寒冬,孤困儿童收到了棉衣裤、围巾、手套等御寒衣物;在耀州区,离家40多年的老人回到了家乡……
一年来,我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城乡低保提标得以全面落实,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有效推进,受困遇困群众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一年来,我市民政事业沿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道路继续前进,民政人正以实干和努力不断刷新“民生温度”,绘就“幸福底色”,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
如今,一幅“幸福生活”的新图景正在铜川徐徐展开。
铜川市长者之家
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老人
老有所依,让“养老”变“享老”
社区食堂菜品丰盛,让老人们晚年生活“有滋有味”;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引入,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老年大学课程多样,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功能完备的长者之家,为老人创造了温馨、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
养老服务工作紧密关联民意,触动民心。一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优化服务供给,强化综合监管,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2月16日,记者走进新区正阳路街道阳光社区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只见适老化餐桌餐椅、电动护理床、坐便器辅助升降椅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模拟老年人居家生活场景,设有客厅、卧室、浴室等生活区域,让老年人直观感受到适老化改造带来的安全与便利。
2023年以来,陕西国人未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阳光社区投入运营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居家养老服务及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等多种业态,为新区银龄老人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我们的服务项目涵盖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助医助餐、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等16项内容,主要面向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残疾、优抚对象和独居老人。”该公司总经理王磊介绍道。
今年1月份,耀州区天宝滩社区上线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依托“居家养老+智能辅助”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安全监测等服务,可全方位、多角度为老人提供关怀和服务。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2024年,我市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铜川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优化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给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列支50万元支持东风社区、阳光社区和锦园社区创建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统筹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提高养老需求供给对接效率,不断提升社区为老服务质量。此外,还为690户老年人家庭安装了适老化和智能化设施,实现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辅助器具适配”的目标。
在宜君县宜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以多样的品种和丰富的搭配赢得了老人们的喜爱;在铜川市长者之家里,助浴室、影音室、活动室等功能室样样俱全,打通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在耀州区尚善养老院环境干净整洁,医养结合独具特色,护工温和友爱,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乐无穷……
让老年人生活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既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2024年,我市稳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化运营,通过提质增效、分类处置等措施,先后评定星级日间照料中心12个,评选二、三类幸福院27个,发展老年助餐点50个。如今,61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逐步规范运营,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覆盖城乡、服务多元、各具特色的基层养老服务格局。
做实基本养老,让困难老人共享幸福;做优社会养老,让入住老人倍感温暖;做大居家和社区养老,让居家老人更感温馨;做强高端养老,让有需求的老人安享美好晚年;做活旅居养老,让活力老人更加光彩照人……在铜川,“养老”变“享老”已成为全市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幼有善育,托起儿童幸福童年
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千家万户。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是做好民生兜底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持续夯实服务保障工作基础,精准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措施,打造了“太阳花工程”品牌,全方位提升了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
“孩子,最近长高了没啊?学习成绩怎么样了?”春节前夕,市民政局、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同志利用周末入户走访慰问孤困儿童,检查儿童福利政策落实情况和“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为部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送去棉衣裤、围巾、手套等御寒衣物及生活学习用品。两天的入户走访,工作人员共慰问了5个乡镇的11名儿童。2024年入冬以来,市、区县民政局根据孤困儿童需求采购“温暖包”570个,做到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精准施策,强化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全面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使困境儿童保障率达到了100%。持续开展福彩公益金资助孤儿大学生和困难家庭大学新生活动,2024年争取省级福彩公益金28万元,资助孤儿大学生21人;使用省市福彩公益金60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大学新生120人。大力建设区域性的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投资4224万元,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和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市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近日,我市第五届“欢乐新衣年”少年诗书画大赛落下帷幕,市社会福利院两名儿童分别以《放鞭炮》《新年快乐》作品荣获绘画优秀奖。
这两名儿童热爱生活,爱好广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底,他们喜欢用线条记录和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美好画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3月1日,市民政局、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联合各区县民政局、市社会福利院、铜川市“太阳花”孤困儿童手牵手志愿服务团,共同开展“影暖童心 情伴成长”公益观影活动,共组织上百名留守、困境儿童观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光影传递温暖与力量。
精彩的剧情、生动的画面与深刻的主题瞬间抓住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时而欢笑、时而紧张,完全沉浸在精彩的电影世界中。电影落幕,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化身“小小影评人”,踊跃分享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印台区频阳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宇(化名)说:“从哪吒的成长,我觉得成长就是要不断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还有孩子感慨道:“哪吒遇到那么多困难都不放弃,我以后学习上碰到难题,也不能退缩。”
集聚一束微光,呵护一株幼苗,撑起一个梦想,成就一个未来。为持续贯彻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我市持续强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全市现有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4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439名,已达到了全覆盖。2024年,市、区县均印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区县领导带头走访慰问困境儿童,区县、乡镇落实了定期走访制度,累计走访儿童5450人次,使困境儿童从精神素养、监护照料、精准帮扶、安全防护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为困境儿童撑起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急有所救,纾难解困暖人心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工作。一年来,我市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常态化覆盖,特困供养人员分散照料工作稳步推进,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24年年底,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119户27335人,发放保障金14321.51万元;特困供养对象1753户1801人,发放保障金1900.2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53006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3324.34万元(含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累计走访群众9.49万户23.38万人,做到了民政服务对象走访100%覆盖。
“终于又回到耀县了。”2024年4月,82岁老人王建国(化名)在外流浪40多年后,又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我们接到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告知函后,第一时间安排了工作人员对接走访,但老人离家多年,无户籍底册信息,几经周折才给他办好了户口,并安排他入住幸福院。”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攀介绍说。
1月24日以来,铜川市迎来大暴雪天气,气温骤降,市救助管理站快速响应、立即行动,满载棉被、方便食品等御寒物资,对印台、王益、新区等地流动人员易集中的车站、桥洞、废弃厂房等地开展“白+黑”式不间断巡查,扎实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扎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救助工作,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了“点、线、面”巡查机制,坚持“日常街面巡查”与“专项统一行动”相结合,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公安、城管、区县民政多级多部门联动救助;健全完善“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工作网络,确保街头生活无着落及临时遇困人员易活动和易露宿区域巡查救助全覆盖,合力做好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工作;扎实开展“6·19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等;在全市范围内搭建“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将救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毛细血管”;拓宽救助渠道,设立24个“爱心救助引导点”,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救助服务,兜住基本民生的底线;严格落实站内应急值守制度,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落实24小时值班、救助车辆24小时备勤以及服务接待等制度,及时响应求助线索,全力保障救助对象生命安全;强化站内照料职责,根据受助人员性别、年龄和身心状况安排分区居住,提供必要安全的食宿、卫浴、取暖、无障碍设施等相应的生活照料和便利条件,妥善安置受助人员。
“因为病情的原因,我无法从事工作,经济来源几近断绝,生活陷入了困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我不想放弃,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我一些帮助,谢谢!”2024年6月,一封来自印台区广阳镇居民杨子萍(化名)的求助信引起了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重视。
工作人员入户了解到,33岁的杨子萍身患癌症、父母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便立即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半个月就办好了她的城市低保相关手续。次月,杨子萍便领到了月保障金998元(含因重病分类施保333元)。
记者了解到,市民政局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提早安排困难群众冬季取暖补贴发放工作;为发挥临时救助的“救急难”和“先行救助”作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临时救助的基本原则、申请程序、救助标准等;为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2024年全年累计开展30轮次督导检查,累计走访193户分散供养特困对象;为了解和解决困难群众生活“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开展“下基层、解民忧、暖民心”专项行动。
一项项工作,一次次行动,我市民政人用实干把为民爱民落在一件件实事里,兜住了民生保障底线,撑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天刚冷,就给我们发放了取暖补贴,感谢政府。”“每年过年都来看我,给我送东西,太感谢你们了。”“劳烦你们经常来看我,我都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谢。”
以行动践初心,以真心换真情。一句句来自群众的感谢,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也是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深切认同。
记者手记
养老服务供给提质增效,全面增进老人福祉;落实落细儿童福利政策,提高关爱服务质量;用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兜好民生保障“底线”,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之忧,国家之顾。
在构建“老有所乐”“幼有所育”“困有所帮”的幸福生活圈的过程中,铜川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体,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硬举措”与“软实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我市民政系统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化、精细化上下功夫,不断夯实民政服务基础,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质量更优的民政服务保障体系,培育具有铜川特色的民政工作品牌,推动全市民政工作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用心用情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持续擦亮民生服务品牌的“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