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池集会
姚中文
文章字数:1667
文章浏览数:
中国的集市贸易大约始于殷商时期。诗经《氓》里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应该是描写集市最早的文学作品。“抱布贸丝”的地方应该是集市,是中国农村最早的集会。集会作为互通有无的交易形式,除了交易这个主要功能外,还为亲人熟人相见、情人恋人相约提供了机会。《氓》中的小伙子到集市上抱着布匹来换丝,兴许是真的“抱布贸丝”,兴许是假借“贸丝”的名义来约会的。
也许是我游历不广、孤陋寡闻,在我所见的农村集会里,演池集会是最小最简单的一个。但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我说,集会不在大小,有交易有人气就行。
演池塬上设集市比较早。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首部《同官县志·市集》记载:“西则演家池集去县三十里”。演家池,即今演池村,分上下村,即上演家池村、下演家池村。这一称谓到清乾隆三十年《同官县志》时仍旧沿用,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时改称为上演池村、下演池村。《同官县志》传世有三部: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一部,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部,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部。民国时期,演池政权驻地在曾家坳(今之寇家坳,民国时期,因曾姓迁出寇家迁入而更名),没有集会。人们贸易可能就在此就地交易,或者去中山镇(即今铜川北关同官县老县城)赶集会。扁担沟之西石柱镇有集会后,人们或去赶石柱集会,或入川去北关集会。1965年,演池划归耀县,称演池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在演池村。1975年3月,迁至干桥庙现今地址。1980年后,演池乡正式有了集会,一月六会,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初六、十六、二十六。逢集日,生意人远道而来,四方百姓齐聚此处,购买所需,集会上人声鼎沸,一派繁荣的景象。
今年农历二月十一,适逢演池集会。天气晴朗,空气湿润,我随着顺路车子欣然前往。原演池乡政府驻地,南北向一共有三条道路,也叫三条街道,集会设在中间街道。街道两旁,住户相对建房,皆两层,占地宽窄不等,故门面多少不一,或两间,或三间,门户各异。因是乡镇政府驻地,机构齐全,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供销社、电管站等乡镇驻地辐射功能应有尽有。
街道不长,百十来米。街道上的商户,根据各自情况经营着不同的店铺,农资、日用百货、饭店、服装、家电维修……。平时开门营业,店内经营。逢集会,除在店铺经营外,大都在门前支起床板,将货物摆放其上,以方便购物者挑选。除此,做生意的还有外地生意人和当地农民。当地农民拉来蔬菜水果就地设摊,占地一二米,圪蹴在摊前,且不大吆喝。外地来此经营者,车辆载货,车上卖货,亦在车前地面上摆放着货物,搬一板凳,歪坐其上,声音洪亮,热情招揽。这些生意人的加入,扩大了集会的规模,丰富了物资品种,更方便了当地百姓购买。集会虽小,但商品齐全,百姓日常所需应有尽有,且便宜实惠。
店铺摊位也不多,三十多家,一街两行设置,疏疏朗朗摆放。因是早春时节,并不拥挤,抬腿迈步很是宽展。集会也有高潮,但如昙花,即开即谢,高潮时间实在太短,更多像是农家过事的流水席,来来去去,无拘无束。
赶集会者,时间不一,有早来的,有迟到的。远道者,骑车或开车而来;近路者,独行或结伴徒步而来。家有事者,匆忙而来,来了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走着看着,看到要购买之物,货比三家,付完钱后匆匆离去。如此这般,东西买全后迅速回家,还要赶做家里的一些农活。没急事者,慢悠悠地踱着步,从南向北,从北向南,随意走任意看,悠闲自得。这些人也许就是来看会散心的,不买啥也行,碰到合适的买一些也好。我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也曾像他们这般在石柱会上不知走过多少回。我也不知道来干什么,就是想来,看一看、转一转,见了熟人问一声,碰到亲戚朋友停下来说上一阵话。好像这样,眼里光亮、清润,心里安然、舒服,这种感觉真好。带着这种感觉回家去,并在独自一人或夜深人静时反复回忆,就像牛反刍胃里的草料一样,贪婪而自私地享受着这种滋味。
市有埠,物有地,乡村有集。集会是农村的经济码头,也是百姓的交易窗口,集会是地方商贸聚集的形态,也汇聚着地方百姓的乡音。
集会在,商贸就不会消失;乡音在,记忆就不会远去。
也许是我游历不广、孤陋寡闻,在我所见的农村集会里,演池集会是最小最简单的一个。但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我说,集会不在大小,有交易有人气就行。
演池塬上设集市比较早。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首部《同官县志·市集》记载:“西则演家池集去县三十里”。演家池,即今演池村,分上下村,即上演家池村、下演家池村。这一称谓到清乾隆三十年《同官县志》时仍旧沿用,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时改称为上演池村、下演池村。《同官县志》传世有三部:即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一部,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部,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部。民国时期,演池政权驻地在曾家坳(今之寇家坳,民国时期,因曾姓迁出寇家迁入而更名),没有集会。人们贸易可能就在此就地交易,或者去中山镇(即今铜川北关同官县老县城)赶集会。扁担沟之西石柱镇有集会后,人们或去赶石柱集会,或入川去北关集会。1965年,演池划归耀县,称演池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在演池村。1975年3月,迁至干桥庙现今地址。1980年后,演池乡正式有了集会,一月六会,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初六、十六、二十六。逢集日,生意人远道而来,四方百姓齐聚此处,购买所需,集会上人声鼎沸,一派繁荣的景象。
今年农历二月十一,适逢演池集会。天气晴朗,空气湿润,我随着顺路车子欣然前往。原演池乡政府驻地,南北向一共有三条道路,也叫三条街道,集会设在中间街道。街道两旁,住户相对建房,皆两层,占地宽窄不等,故门面多少不一,或两间,或三间,门户各异。因是乡镇政府驻地,机构齐全,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供销社、电管站等乡镇驻地辐射功能应有尽有。
街道不长,百十来米。街道上的商户,根据各自情况经营着不同的店铺,农资、日用百货、饭店、服装、家电维修……。平时开门营业,店内经营。逢集会,除在店铺经营外,大都在门前支起床板,将货物摆放其上,以方便购物者挑选。除此,做生意的还有外地生意人和当地农民。当地农民拉来蔬菜水果就地设摊,占地一二米,圪蹴在摊前,且不大吆喝。外地来此经营者,车辆载货,车上卖货,亦在车前地面上摆放着货物,搬一板凳,歪坐其上,声音洪亮,热情招揽。这些生意人的加入,扩大了集会的规模,丰富了物资品种,更方便了当地百姓购买。集会虽小,但商品齐全,百姓日常所需应有尽有,且便宜实惠。
店铺摊位也不多,三十多家,一街两行设置,疏疏朗朗摆放。因是早春时节,并不拥挤,抬腿迈步很是宽展。集会也有高潮,但如昙花,即开即谢,高潮时间实在太短,更多像是农家过事的流水席,来来去去,无拘无束。
赶集会者,时间不一,有早来的,有迟到的。远道者,骑车或开车而来;近路者,独行或结伴徒步而来。家有事者,匆忙而来,来了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走着看着,看到要购买之物,货比三家,付完钱后匆匆离去。如此这般,东西买全后迅速回家,还要赶做家里的一些农活。没急事者,慢悠悠地踱着步,从南向北,从北向南,随意走任意看,悠闲自得。这些人也许就是来看会散心的,不买啥也行,碰到合适的买一些也好。我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也曾像他们这般在石柱会上不知走过多少回。我也不知道来干什么,就是想来,看一看、转一转,见了熟人问一声,碰到亲戚朋友停下来说上一阵话。好像这样,眼里光亮、清润,心里安然、舒服,这种感觉真好。带着这种感觉回家去,并在独自一人或夜深人静时反复回忆,就像牛反刍胃里的草料一样,贪婪而自私地享受着这种滋味。
市有埠,物有地,乡村有集。集会是农村的经济码头,也是百姓的交易窗口,集会是地方商贸聚集的形态,也汇聚着地方百姓的乡音。
集会在,商贸就不会消失;乡音在,记忆就不会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