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全力打造安全放心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文章字数:109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 (记者 王旭燕)近期,新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在辖区组织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环境,深化巩固提升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成效,切实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纳入食品安全年度重点工作,市市场监管局新区分局拟定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查找辖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各市场监管所及相关业务科室分工负责,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逐一登记在册,确保排查整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取得实效。对问题食品追根溯源,实施闭环整治。
  精细摸底建档,夯实监管基础。以各市场监管所为单位,聚焦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将农村地区食品生产小作坊、食品流通和集体聚餐作为重点监管领域,全面统计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逐一摸底建档,详细掌握生产经营者资质、经营食品品种以及经营状态等关键信息,并根据各主体实际经营变化情况,对台账进行实时动态调整,确保监管底数清晰、情况明确。同时联合村级食品安全员开展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开展专项检查,规范经营行为。采取“科所联动”工作模式,围绕“三无”产品、山寨食品、过期变质食品、虚假标注食品、非法添加食品等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和“回头看”复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并限时整改,同时将问题纳入台帐,形成闭环清单,逐个销号,必要时采取行政约谈、线索移交等方式提升整改效果,确保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及时下发食品安全告知书,签署《食品安全承诺书》,明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此外,在农贸市场集市宣传栏、村委会、村民聚集商店门口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
  广泛宣传引导,构建长效机制。整治过程中,坚持宣传教育和检查整改并重原则,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活动,以“检查+普法”的工作模式对生产经营户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一方面引导商户从正规渠道采购商品,杜绝“问题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采取“现场宣传”“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假冒伪劣食品识别技巧、维权渠道等知识。此外,鼓励群众参与监督,逐步形成“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新区共摸排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50家,已检查78家。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整改要求。接下来,新区将持续开展专项检查,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全力打造安全放心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